今天是我来贵阳的第五天。上了三天的课,还有一天参观fast,感想和学习到的自然有很多。写篇文章挖个坑先,等我离开贵阳了再填。虽然这个暑期学校是偏观测的,而我相对更喜欢物理宇宙学,但是当我看到同步辐射,韧致辐射,回旋频率,截止频率等在电动力学里学过内容;还有恒星,星团,星际介质,星等,脉泽等等在《天文学新概论》里看到的内容;还有星系自转曲线,标准烛光,局域静止坐标等liddle的书上学到的内容,就觉得很亲切。(有的词在多本书上出现,我就不一一区分了)
在射电天文课上我问了几个问题,姜老师回答后我再回头看看,觉得有些问题蛮低级的(我本来也不是主攻这个方向的嘛)。不过没想到最后一节课姜老师送了一本她翻译的《射电天文工具》给我,好高兴呢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7月15日。晚上没课,来填坑了。前几天的内容,忘了很多,只能大致地写写自己看了,比较片面。
11号、12号
邱科平教授介绍了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和21cmHI以及一些重要分子谱线等。我学到了一些,比如馈源是波导。不过有的内容好像我不太感冒,听着听着就睡着了(有的内容还是喜欢的。打瞌睡说不过去唉 )。
姜碧沩教授教了射电天文学的一些基础内容。课上我弄懂了曾经疑惑的一些名词,比如光学薄光学厚、LSR。还学了亮温度,DM,(非)热辐射。这些词在后面几天的课其他老师也有提到,我就不会感到陌生了。
李宗伟教授81岁了,是一位心态很年轻的教授。他科普了超新星特性和天体物理的进展。
13号,我参观fast,听懂这方面的同学、工程师聊天,时间很快就过去。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在fast的食堂前面逗了半个小时的猫,有那么无聊吗?
14号,潘开科教授介绍了天文就业的严峻;还介绍了SDSS。好像蛮有趣的,可惜我又打瞌睡了(说不过去唉 )。
梁振声教授用英文介绍了宇宙学的一些知识和21cm谱线,我竖起耳朵睁大眼睛很努力地听,还是有很多英文听不懂。不过我在没听懂的情况下竟然能保持专注,恩,没有一点困意,好奇怪。在他课上我听到了布居,我想起来我本科时看论文遇到“population”,问老师是什么意思,结果老师也不知道,查了发现是布居。其实就是分布的意思。后来我问了一个宇宙学的问题。下课后他让我把问题写给他。后来第二次课,他给我作了解答,还给了我一些资料。
15号,吴元伟研究员介绍了射电的一些知识和VLBI相关。虽然有的我听不太懂,但是真是引人入胜呢,原来干涉阵是那样的,点扩散函数是干涉条纹叠加而来的…
张同杰教授讲了利用FAST探测21cm谱线测量宇宙加速膨胀。这是和我的方向最相关的一次课。看到课件上熟悉的图我也很兴奋。我认识一位北师大的同学,上过他的课,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。今天我上他的课,果然听不下去。不过他应该还是蛮厉害的。
16号就是明天,会学到什么呢?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这几天和不同的同学接触,也学到了很多东西。有观测的知识(可惜听完就忘),还有为人处世。
可是,除了向老师提问问题的时候聪明点,其他时候我为什么那么呆啊
有时和同学聊天,我还会无法控制地开启木头模式
吃火锅的时候也笨手笨脚的。我只好用“Where there is Bang,there is Yang!”来安慰自己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今天23日,说一说16日学到了什么吧。
朱明研究员讲的也是21cm。有些内容和前边别的老师有一点点重复。介绍了星系HI巡天的科学与方法。好可惜我又打瞌睡了(说不过去唉 ),感觉挺精彩的。课程结束后老师问下午大家还想上课的举手。我举了,回头望望,一共就两三个人举手。。。所以下午就没上课了
想起来第一节课老师给了一系列的谱教我们怎么判断是不是脉冲星。可惜我坐在最后一排,啥也没看见。所以后来几天我都坐第一排了。